香港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兩年有多,大家對於運動都非常重視,希望可以有強健體魄防止來襲。多做運動固然對身體是好事,但有時候卻有可能因為運動姿勢錯誤,或用力錯誤,就有可能導致小腸氣來襲!
小腸氣即疝氣,是一種身體結構性的疾病,指身體中的器官由正常的身體位置移至另一個不正常的位置。一般大眾的腹部內,是由多種層次的肌肉所組成腹壁或腹膜。幾層的肌肉內縱橫交錯,當中會有一些物質會經過肌肉走出來,常見有腹股溝疝氣、股疝氣、臍疝氣、切口疝氣這四類。以往,大多是長者慢慢因老化,導致腹壁變得薄弱鬆弛所致。但現今社會,大家都因為面對新冠肺炎而多做了運動,卻會因為不同原因而導致小腸氣也年輕化!
大家留在家中抗疫,有時會以舉啞鈴、捲腹、深蹲、甚至在家也安裝划艇去加強身體肌肉力量及肌肉耐力。但萬一動作不正確,用力錯誤,有可能會增加腹腔的壓力,令到身體內的器官或組織錯誤地受壓,跌出腹壁而進入腹壁的缺口。一下子突出的小腸氣,又可能於晚上睡眠而消失。但長久下去,卻會令腹部受壓加劇,便需要盡快做手術處理。
因此,做運動更要適可而止,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,更要小心以下幾項姿勢。
- 適量運動:做運動當時要量力而為,初期運動建議由教練指導正確動作,均衡地進行腹部核心肌肉訓練,就可以減少腹部突然的大動作,減少小腸氣的發生。
- 注意動作:每一個動作都需要正確按指示去完成,避免錯誤做出膝上壓、跳躍,深蹲及硬舉動作。盡量保持背部挺直,慢慢收緊肌肉從而得到效果。
- 建議可做瑜伽:以做瑜伽的慢動作保持身體的背部挺直,亦可以慢慢訓練做出倒立動作,躺臥姿勢或撐高臀部動作,去訓練腹部肌肉,保持安全而穩定的平行動作。
- 運動時呼吸調整:當做各種運動時,要訓練吸氣時放鬆,呼氣時收緊肌肉,當身體用力時切勿閉氣,有助令運動更有成效。
而做適量適宜的運動,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,就可以一起戰勝疫情,建立好的新常態!